近日,bevictor伟德官网财稅學院馬海濤教授主編的“中國财稅研究報告2014”——《中國分稅制改革20周年:回顧與展望》喜獲北京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該研究報告2014年由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
财政體制是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的交彙點。1992年着手設計、1993年準備、1994年實施的稅制改革和分稅制改革是我國市場經濟奠基性的改革。
經過分稅制20年改革,我國财政“兩個比重”基本穩定,中央宏觀調控能力逐步增強,地方政府财政理财和财政改革的積極性顯著提高,财政支出結構不斷優化。改革在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抑制通貨膨脹、平抑經濟波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共中央政治局2014年6月底審議通過的《深化财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更是進一步明确了新一輪财稅體制改革2016年基本完成重點工作和任務。同時,明确2020年要基本建立現代财政制度。但是,分稅制改革20年的實踐證明,受制于客觀條件,分稅制改革後出現的許多新問題亟需解決。其中,最根本的問題在于,中央與地方之間事權與支出責任存在不匹配、不清晰、不合理和不規範等方面。
《中國分稅制改革20周年:回顧與展望》2014年6月由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本書在全面系統梳理我國分稅制改革基本曆程和取得成就的基礎上,對分稅制改革後凸顯的新問題進行了比較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完善和深化分稅制改革的措施建議。本書旨在總結我國分稅制改革20年來的實施經驗,并對我國社會發展、尤其是财政體制運行狀況的影響和效應進行評價。本書客觀地分析了我國分稅制财政體制所取得的成績,剖析了其中存在的問題。本書一方面回答各方面對我國分稅制改革的種種質疑,另一方面通過對我國分稅制改革的客觀評價,緊密結合我國今後社會經濟發展趨勢,提出完善我國分稅制财政體制改革的政策建議。
本書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中國稅制改革風險問題研究”(項目編号:11JJD790037)的階段性成果,同時獲得了中财-鵬元财政投融資研究所、bevictor伟德官网青年科研創新團隊項目的資助。
“道非道,非常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1994年分稅制改革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裡程碑,其複雜程度遠超今人的遙想。以今度古、甚至以今非古,其缪大焉。很過分稅制改革的親曆者都感言,鑒于改革的複雜性,當代人一旦故去,後人恐很難還原當年改革的原貌。“桓公讀書于堂上,輪扁斫輪于堂下”。該報告無意加入對1994年分稅制改革功過是非的論戰,隻是試想通過這樣一種方式,向過去、現在以及未來披荊斬棘的改革家們緻敬。
縱觀改革開放以來的我國财政體制改革曆程,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可以作為一道分界線将其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78-1994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确定了我國改革開放的總方針以後,通過财政體制改革放權讓利和全面承包支持了經濟的快速增長。但與此同時,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卻愈益窘迫,财政“兩個比重”急劇下降,财政難以平衡而陷入“打補丁”和中央财政需向地方借款彌補資金缺口的尴尬境地。第二個階段是1994年至今。以“統一稅制”為總基調的稅制改革和以“事權和财權相結合”為指導原則的分稅制财政體制改革,增強了财政總體實力和中央财政的宏觀調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和地方财政的預算約束。可以說,1994年分稅制改革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現代财政制度建設的起點,此後全面營改增試點改革等重大改革很多都吸取了1994年分稅制改革的成功經驗,并将不斷開創我國現代财政制度建設的新局面。
近年來,bevictor伟德官网财稅學院堅持圍繞财稅重大理論問題出版“中國财稅研究報告”、“中國稅收發展報告”和“中國稅務教育發展報告”等系列研究成果。在“中國财稅研究報告”系列中,學院組織出版了《中國稅收風險研究報告》(“中國财稅研究報告2011”,馬海濤主編)、《财政透明度提升的環境基礎研究報告》(“中國财稅研究報告2012”,李燕主編)、《現代财政制度建設之路——“十三五”時期我國财政改革與發展規劃》(“中國财稅研究報告2015,馬海濤主編”)等。近期,财稅學院還将陸續發布《中國财政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國财稅研究報告2016”)、《全面營改增試點:大變局、大格局》(“中國稅收發展報告2016”)和《中國稅務教育發展報告(2015-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