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7日晚6:30,在沙河校區6-106教室,bevictor伟德官网17級稅務專業碩士第14期(總期第24期)案例研讨課程如期開講。本期主講教師為魏斌老師,bevictor伟德官网汪昊老師、劉金科老師參與了此次案例課程。
魏斌老師目前是中瑞稅務師事務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及法定代表人。魏老師擁有注冊稅務師資格及30年的稅務工作經驗,在多年從業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涉稅服務經驗,擅長資本市場、企業并購重組稅務業務、涉稅争議案件的處理與房地産開發行業等領域稅務服務及疑難問題解決,領導并直接參與了多家境内外IPO上市和境内借殼上市案例的稅務專業服務團隊。曾為國家開發投資公司、國電集團、通用技術集團、中化集團、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和記黃埔地産、萬科地産、浦發銀行(總行)、招商銀行等衆多國際國内知名企業提供過服務。
此次案例課程的主題是稅前扣除的法律結構邏輯及案例解析。魏斌老師首先從橫向和縱向的維度談了他對稅收的認識,并向同學們解釋了此次選題的原因。魏老師認為,稅收博大精深,從縱向來說,上可達憲法、國家安全層面,向下又可涉及到每一個普通老百姓的收入;從橫向來看,稅收既屬于财政學的範疇,涵蓋的業務和事項又涉及到民法、商法、行政法等。雖然一些很小的稅收問題看似普通平常,但魏老師認為其在實踐中也有很重要的研究價值,希望同學們能從法條原文、文件政策本身來學習稅法知識,學會用法言法語解決實際問題。魏老師的案例課分為三個部分:梳理法條、文件;分析案例;進行案例研讨。
在第一部分中,魏老師從會計費用與稅法扣除的關系出發,對何為稅前扣除做出了解釋,并講解了二者之間的區别。另外,魏老師将會計與稅法的規則體系進行了對比,并将稅前扣除規則,主要是企業所得稅的稅前扣除分為四個層次:一是稅法原理——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公式反映了企業所得稅是對淨收入征稅;二是稅前扣除的設定原則,包括真實性、相關性、合理性以及确定性;第三、四分别為稅前扣除的邏輯結構和政策體系(有關扣除政策的各項文件規定)。其中,邏輯結構包括概括式的允許扣除、列舉式否定或限制扣除(限制個人費用的扣除、限制為獲得長期利潤而發生的資本性支出的“限時扣除”、其他政策性限制扣除)、列舉式的特别允許扣除。魏老師表示三者的關系是:禁止/限制性扣除規則會壓倒允許扣除的“一般性”規定,但反過來又從屬于允許扣除的“特别規定”。這種體系中潛在的邏輯結構一方面可以通過列舉的方式避免費用項目無法窮盡,造成立法困境;另一方面還可以幫助納稅人、稅務機關和稅務司法人員建立一個簡明判定框架、簡化特殊類别和名目費用。
在第二部分中,結合上述理論,魏老師對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的法條結構進行了剖析,并對某央企(A企業)資産重組損失扣除的案例進行了解析。在案例中,為減輕A公司對上級上市公司的影響,上級公司以1元錢将其剝離給國資委主導下的B公司(非上市公司),并且合同還豁免了A公司對标的公司的部分委托貸款本金(99.97億元),再加上長期股權投資轉讓的損失金額111億,稅收損失金額共計211.779億元。A企業按照25号公告,就兩項損失按照“投資損失——股權轉讓投資損失”和“貨币損失——應收及預付款項壞賬損失下的債務重組損失”向稅務機關分别進行了申報和備案。但稅務機關對企業委托貸款的申報類型抱有争議,一是認為企業提供的證據無法證明其是損失;二是由于股權未辦理過戶,不能确定其是債權性投資損失還是債務重組損失。魏老師從79号文相關規定、企業彙算清繳時點股權轉讓事實确認、合理商業目的入手,對如何與稅務局進行抗辯展開了思路分析,并将其總結梳理為法律文書。
最後,魏老師與同學們對以公允價值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産能否進行折舊扣除進行了案例研讨,并希望通過介紹部分省市的不同做法,能為同學們從可扣除與不可扣除的兩個角度進行思考打開思路。在汪老師就這個問題發表見解後,魏老師也發表了個人看法,他認為應從稅法原理與扣除規則上進行考量,并表示稅法中的不确定性不是因稅法本身造成,而是由于使用者本身的局限性導緻。
在講解過程中,魏斌老師指出,作為程序法的征管法也包含了許多實體法的内容,同學們應重視對稅收征管法的學習,如征管法中稅務機關對企業與其關聯企業發生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的交易可以進行相應調整的規定就體現了實體法的課稅原則。
魏老師的案例課程生動有趣,又不失嚴謹,在魏老師賦有邏輯性的講解中無不體現出其認真負責的态度、紮實的專業素養與稅收專業服務的人格魅力,課後同學們紛紛表示受益匪淺、意猶未盡。最後,汪昊老師對魏老師表示了感謝并對本次案例課程進行了總結。


【撰稿人】李雨柔、王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