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進行的“兩會”期間,我校bevictor伟德官网教授,預算管理研究所所長李燕教授接受了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的采訪,就讨論中的2018年預算草案發表了看法。
問:預算是什麼?對國家有何作用?
李燕教授:預算可以說是數字化的财政政策,其收支安排及重點正是對國之所想,民之所需的積極回應和具體體現。這一點在預算報告中反映突出并落實到了具體的預算安排上。預算安排中既有落實國家一系列深化改革舉措,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力新舊發展動能轉換的支出,也有保障基本民生、扶貧環保等方面的支出,可以說充分體現了财政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和重要支柱作用。
問:如何看待赤字率下調?
李燕教授:赤字政策作為财政宏觀調控的一種手段,其提高與降低與宏觀經濟情況及國家的财政政策選擇緊密相關,不是一成不變的,會動态調整。以往我國赤字率一般都在3%以下,近兩年配合減收增支的積極财政政策提升至3%左右。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把握好宏觀調控的度,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在預算報告中2018年赤字規模安排2.38萬億,是與上年持平的,但按照GDP的增長計算,赤字率下降至2.6%。這一方面反映我國積極财政政策還在持續發力,同時也符合我國對經濟發展穩中向好收入增長的預期,以及對支出結構優化調整效益提高的信心,還為宏觀調控留下政策空間,是防範财政風險、增強财政可持續性的重要舉措。
問:如何解決持續減稅降費及支出剛性增長收支的矛盾?
李燕教授:的确,我國現在的預算還是一種緊平衡狀态,财政增收存在壓力,支出必保和新增的需求還很大。表現在,從收入端來說,在連續幾年減稅降費的基礎上,2018年預算仍安排再減稅8000多億元,加上進一步清理規範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業性收費等各種收費,将減輕稅費負擔1萬億元以上。目的是着眼“放水養魚”,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特别是将增值稅稅率調整重點對焦制造業、交通運輸等行業,突顯了增強實體經濟發展後勁和企業轉型的動力的政策取向。從支出端來說,随着财政收支的矛盾在增大,要通過統籌兼顧,優化支出結構,做到有保有壓。保:要保障對重點領域和項目的支持力度不減,如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支持新動能的發展壯大、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水平等等;壓:要嚴控一般性支出。即各級政府仍要堅持過緊日子,如李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所說,要“執守簡樸、力戒浮華”,騰挪出寶貴的資金更多用于為經濟發展增添後勁和改善民生。同時,在減收增支,赤字規模不擴大的情況下,财政也要“聚力增效”:一是統籌有限财政資金的使用,解決一些部門和項目的支出固化和資金沉澱問題,使有限的資金形成合力保障重點支出需要;二是要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全面實施績效管理”,即以花錢結果為導向,不搞“大水漫灌”,重視發揮政策的實際效應,如近幾年國家的扶貧專項資金安排很多,如何整合這些專項資金和加強績效管理等。在财政資金的安排和使用上要加強事前的選擇、事中的監督、事後的評價,并與問責相結合,力求把有限的财政資金花在刀刃上,也就是說政府即要辦好事,又要将事辦好。
李燕教授還指出,财政還要厘清與市場的關系,在預算的安排上要盡力做好雪中送炭的事,增加預算的公共性、普惠性,而不是搞錦上添花,并且要合理引導預期,要考慮短期和長期、眼前與長遠利益的協調問題。如政府工作報告所說,“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把群衆最關切最煩心的事一件一件解決好”。
上述采訪的主要内容在3月8日、9日央視新聞頻道的朝聞天下及新聞直播間等欄目播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