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學院新聞當前位置: 首頁 > 學院新聞 > 正文

财稅動态2024年第10期

發布時間:2024-11-21 浏覽次數:


10512


2024年第10期(總第10期)

bevictor伟德官网

刊首語

财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财政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内容。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應充分發揮财政稅收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性、支柱性和保障性作用,将财稅體制、财稅制度、财稅管理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為反映國内外财稅理論與實踐最新成果與經驗,促進财稅理論研究交流,為财稅實踐提供工作借鑒,bevictor伟德官网組織全院師生編寫《财稅動态》,每月一期,具體包括财稅熱點、學術觀點、國際财稅等欄目。


本期導讀

财稅熱點

1、财政部将推出一攬子增量政策

2、财政部等部門關于印發《水資源稅改革試點實施辦法》的通知

3、促進産業園區綠色低碳發展項目獲亞行執董會批準

4、财政部等部門關于鐵路客運推廣使用全面數字化的電子發票的公告

5、财政部等三部門調整高等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國家獎助學金政策


學術觀點

1、增值稅稅率下調、稅收成本權衡與企業盈餘管理策略

2、數字經濟發展與稅收:綜述與展望

3、促進新質生産力形成的稅收治理研究

4省直管縣财政體制改革對縣級政府舉債行為的影響研究

5、遏制公共項目中的漏損:來自印度直接福利轉移政策的證據

6、對線上避稅港征稅:歐盟增值稅改革對跨境電商的影響

7、企業稅收上調與企業投資決策下調

國際财稅

1、瑞士計劃2025年實行收入納入規則,延遲實施低稅支付規則

2、美國發布替代最低稅拟議規則

3、部分經濟體财稅動态

專家觀點

1、保持宏觀稅負的合理性與穩定性

2、本輪政策調整的決心和深刻内涵

3、推動三個結合我國财政助力中國式現代化行穩緻遠

中财财稅

1、分稅制改革如何提升國家能力

2、退休财富、收入風險與代際聯系

3、稅收營商環境的穩外資效應兼論政策協同的影響

4、發展新質生産力視角下保障産業鍊供應鍊安全的财稅問題研究



财稅熱點

01

财政部将推出一攬子增量政策

1012日的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财政部部長藍佛安介紹,将在近期陸續推出一攬子有針對性增量政策舉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加力支持地方化解政府債務風險,較大規模增加債務額度,支持地方化解隐性債務。二是發行特别國債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提升這些銀行抵禦風險和信貸投放能力。三是疊加運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專項資金、稅收政策等工具,支持推動房地産市場止跌回穩。四是加大對重點群體的支持保障力度,國慶節前已向困難群衆發放一次性生活補助,下一步還将針對學生群體加大獎優助困力度。逆周期調節絕不僅僅是以上的四點,這四點是目前已經進入決策程序的政策,還有其他政策工具也正在研究中。比如中央财政還有較大的舉債空間和赤字提升空間。

(文獻來源:财政部公衆号20241012日)

02

财政部等部門關于印發《水資源稅改革試點實施辦法》的通

1011日,财政部等三部門《水資源稅改革試點實施辦法》。《辦法》對水資源稅的納稅人、計稅依據、稅額标準、稅收優惠等稅制要素作出了具體規定:水資源稅的納稅人為直接從江河、湖泊和地下取用水資源的單位和個人。水資源稅實行從量計征,根據不同情況實行差别稅額。全面實施水資源費改稅試點後,水資源稅收入全部歸屬地方,适當增加地方自主财力。稅收征管方面,健全稅務機關和水行政主管部門協作征稅機制,強化對納稅人取水計量設施監管,規範和加強稅收征管。

(文獻來源:國家稅務總局網站https://fgk.chinatax.gov.cn/zcfgk/c102416/c5235222/content.html

03

促進産業園區綠色低碳發展項目獲亞行執董會批準

1011日,财政部國際财金合作司發文,亞洲開發銀行(以下簡稱亞行)執董會批準了促進産業園區綠色低碳發展項目。亞行提供約14.35億元人民币(等值2億美元)主權貸款,貸款期限16年,含15年寬限期。項目旨在支持中國實現應對氣候變化承諾,通過動員資金和強化機構能力,促進碳密集型行業的低碳轉型。項目将撬動國内金融機構的聯合融資,擴大低碳轉型投資,推動實施私營部門主導的環保解決方案,減少碳排放和改善空氣質量,惠及150萬名在工業園區工作和生活的居民。

(文獻來源:https://gjs.mof.gov.cn/gongzuodongtai2019/xmdt/202410/t20241011_3945264.htm

04

财政部等部門關于鐵路客運推廣使用全面數字化的電子發票的公告

為貫徹落實《關于進一步深化稅收征管改革的意見》關于推進鐵路客運發票電子化改革的要求,稅務總局、财政部、國鐵集團決定在鐵路旅客運輸領域推廣使用全面數字化的電子發票,有關事項公告如下:鐵路運輸企業通過鐵路客票發售和預訂系統辦理境内旅客運輸售票、退票、改簽業務時,可開具電子發票。旅客在行程結束或支付退票、改簽費用後,可通過鐵路12306如實取得電子發票。購買方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的,購進境内鐵路旅客運輸服務,以電子發票作為增值稅扣稅憑證,并按現行規定确定進項稅額,可通過稅務數字賬戶對符合規定的電子發票進行用途确認,按規定辦理增值稅進項稅額抵扣。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申報抵扣的電子發票進項稅額,在納稅申報時應當填寫在認證相符的增值稅專用發票相關欄次中。購買方已将電子發票用于增值稅申報抵扣的,應暫依确認後的《确認單》所列增值稅稅額從當期進項稅額中轉出,待取得鐵路運輸企業開具的紅字電子發票(鐵路電子客票)後,與《确認單》一并作為原始憑證。

(文獻來源:國家稅務總局公衆号20241018日)

05

财政部等三部門調整高等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國家獎助學金政策

1029日,财政部等三部門發布《調整高等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國家獎助學金政策的通知》,主要内容:一是增加高等教育階段國家獎學金名額,提高獎助學金标準。增加本專科生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的獎勵名額和提高獎勵标準,提高本專科生國家助學金資助标準,增加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名額和提高學業獎學金支持标準。二是提高高中階段國家助學金資助标準,擴大中等職業學校國家助學金覆蓋面。三是切實抓好政策落實,及時分配下達新增名額和獎勵資助資金。

(文獻來源:财政部公衆号20241020日)




學術觀點

01

增值稅稅率下調、稅收成本權衡與企業盈餘管理策略

以中國于2017年開始實施的系列增值稅稅率下調改革為契機,該文使用雙重差分模型檢驗了間接稅對企業盈餘管理行為的影響。實證結果顯示,首先,相比未受增值稅稅率改革政策影響的企業,受政策影響的企業增加了基于增值稅類損益科目的盈餘管理活動,同時降低了基于非增值稅類損益科目的盈餘管理活動。這意味着增值稅稅率的調整改變了企業的盈餘管理策略。此外,該文還發現增值稅稅率下調降低了企業整體的盈餘管理活動。進一步地,增值稅對企業盈餘管理策略的影響在增值稅稅負轉嫁能力較弱的企業、所得稅稅率較高的企業、不存在出口業務的企業以及實施向上盈餘管理的企業中更加顯著。最後,投資者能夠識别企業盈餘管理策略的調整,并對及時調整盈餘管理策略的企業給予了積極評價。

(文獻來源:劉行,趙弈超.增值稅稅率下調、稅收成本權衡與企業盈餘管理策略[J].經濟研究,2024,59(08):77-94.

02

數字經濟發展與稅收:綜述與展望

随着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經濟已成為推動全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該文綜述了數字經濟下稅收理論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為推進稅制改革、優化稅收征管模式、銜接國際稅收規則提供有益借鑒和參考。該文從稅制設計原則、稅制要素設置、政府間橫向稅收分配、稅收收入變動、稅制結構調整、數據資産課稅、稅收征管和國際稅收協調等多個方面梳理了數字經濟下稅收理論界的研究成果,指出數字經濟對稅收體系的影響是全方位的,既有正面效應,也有負面挑戰。正面效應主要體現在數字經濟有助于擴大稅基規模、推動稅收收入增長等方面;負面挑戰則主要體現在稅制要素界定困難、稅收征管難度加大、國際稅收秩序混亂等方面。

為了更好地适應數字經濟的發展,該文提出以下建議:一是完善稅制設計原則,确保稅收制度既能體現公平和效率,又能适應數字經濟的特征;二是優化稅制要素設置,建立與數字經濟發展相适配的稅制要素界定準則;三是加強政府間橫向稅收分配協調,緩解地區間稅收分配失衡問題;四是加強稅收征管能力建設,提升稅收征管質效;五是積極參與國際稅收規則制定,維護國際稅收秩序穩定。

(文獻來源:谷成,史心旭,李鵬洋.數字經濟發展與稅收:綜述與展望[J].财政研究,2024,(06):3-22.

03

促進新質生産力形成的稅收治理研究

該文認為,稅收政策在促進新質生産力形成中有三大着力點:一是促進革命性技術突破做到前端發力、二是賦能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實現中端銜接、三是構建與之相适應的體制機制完成後端跟進。此外,為達成稅收促進新質生産力形成的目的,必須特别關注稅收籌集能力不足、稅制要素配置有待優化、稅收征管機制有待健全等現實問題。該文強調,稅收政策應聚焦于關鍵領域的科技創新,提供特殊稅收待遇,如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所得稅優惠等,并優化稅制結構以适應數字化與綠色化的産業發展需求。該文建議,為促進新質生産力的形成,稅收治理應穩定宏觀稅負并實施結構性減稅降費,優化稅制結構以支持科技創新和産業發展,同時加強稅收法治建設,以營造公平、透明的營商環境。本文為稅收政策如何更好地服務于新質生産力的形成提供了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文獻來源:馬海濤,王一涵,王斐然.促進新質生産力形成的稅收治理研究[J].稅務研究,2024,(09):24-29.

04

省直管縣财政體制改革對縣級政府舉債行為的影響研究

省以下财政體制是我國新一輪财稅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文以省直管縣财政體制改革為對象,利用手工整理的2008-20191677個縣級行政單位數據,構建多期DID模型,實證分析省直管縣财政體制改革對縣級政府舉債的影響。研究發現,改革通過緩解縣級财政壓力、強化被救助預期、削弱被監督約束顯著刺激了縣級政府舉債行為。而改革效果與省-縣經濟實力、省級政府救助資源的自主性與可控性、财政透明度與審計監督效率等密切相關。該文首次揭示了省以下财政分權改革影響縣級政府舉債行為的邏輯與證據,為建立防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長效機制提供政策啟示。

(文獻來源:樊麗明, 李一花, 駱熙. “省直管縣财政體制改革對縣級政府舉債行為的影響研究[J]. 财貿經濟, 202410):32-46.

05

遏制公共項目中的漏損:來自印度直接福利轉移政策的證據

該文研究了印度直接福利轉移(Direct Benefit Transfer, DBT)政策在減少燃料補貼漏損方面的有效性。傳統的價格補貼政策通常會造成補貼價格與非補貼價格之間的差距,這種雙重定價機制可能導緻套利機會,使得中介通過黑市将補貼商品轉移給非目标受益人,從而産生漏損。為了減少這一問題,印度政府實施了DBT政策,将燃料補貼直接轉賬到受益人的銀行賬戶,而不是直接提供補貼商品。這一政策減少了受益人對補貼燃料的購買量,表明黑市的轉移活動得到了有效遏制。研究還發現,非補貼燃料的銷售和黑市價格的變化進一步支持了漏損減少的結論。研究結果表明,DBT政策通過減少商品形式補貼轉為現金轉移,有效降低了補貼商品的黑市流通,減少了中介的套利機會。這表明,解決福利項目中的激勵機制問題可以提高項目的效率,确保更多的補貼直接到達目标受益人,提升了政策的整體效能。這一方法為其他旨在遏制漏損和提高項目效果的補貼政策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文獻來源:Barnwal P. Curbing leakage in public programs: Evidence from India’s direct benefit transfer policy[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forthcoming.

06

對線上避稅港征稅:歐盟增值稅改革對跨境電商的影響

該文研究了202171日歐盟實施的電商增值稅(VAT)改革對跨境電商的影響。此項改革旨在改善稅收征管和打擊稅收欺詐,取消了22歐元以下進口商品的增值稅免稅政策,并要求電商平台直接代扣代繳VAT,以實現歐盟内外線上線下企業的公平競争。研究利用中國海關統計數據和AliExpress店鋪數據,構建了國家-年份-月份的面闆數據集。通過事件研究設計發現,改革實施前并無顯著趨勢,但改革後,歐盟國家的線上銷售額和訂單量顯著下降,随後在較低水平上保持穩定。使用靜态雙重差分模型估計顯示,改革導緻歐盟線上銷售在價值和訂單量方面均下降約50%。這一結果在控制疫情等潛在混雜因素後依然穩健。此外,雖然海關數據中單位商品價值未見顯著變化,但AliExpress店鋪數據顯示單筆訂單的平均價值增加了13.9%,這表明歐盟消費者在改革後減少了22歐元以下的小額購買。研究結果揭示了VAT改革對跨境電商交易的深遠影響。

(文獻來源:Fang C, Ma S. Taxing the online haven: Impacts of the EU VAT reform on cross-border e-commerce[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24, 239: 105244.

07

企業稅收上調與企業投資決策下調

該研究詳細分析了企業稅收上調對企業投資決策的具體影響,利用了超過1,400項德國地方稅率調整的數據。研究重點在于比較企業計劃的投資額和實際實現的投資額,從而揭示稅收變化如何迫使企業調整其投資行為。結果顯示,稅收上調後,減少投資的企業比例平均增加了3個百分點,而在經濟衰退時期,這一影響加倍。該研究的重要性在于解決了宏觀經濟學和公共财政領域中有關企業稅收如何影響投資的核心問題。雖然傳統理論如HallJorgenson1967)提出稅收上調會通過減少稅後淨現值抑制投資,但跨國比較中往往存在宏觀經濟背景不同帶來的幹擾,而國家級的稅收改革又常常伴随着多項政策調整,使得明确因果關系變得複雜。該研究通過聚焦單一國家内的地方稅率變化,提供了準實驗的證據,避免了宏觀經濟因素的幹擾,直接揭示了企業在應對稅收政策變動時的投資反應。研究結果尤其強調,在經濟衰退環境中,企業對稅收上調的投資縮減反應更為顯著。這些發現為政策制定者在制定促進投資和經濟增長的稅收政策時提供了實證支持。

(文獻來源:Link S, Menkhoff M, Peichl A, et al. Downward revision of investment decisions after corporate tax hikes[J].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Economic Policy, 2024, 16(4): 194-222.



國際财稅

01

瑞士計劃2025年實行收入納入規則,延遲實施低稅支付規則

202495日,瑞士聯邦委員會決定從202511日起實施收入納入規則(IIR),這将進一步充實2024年引入的最低補足稅(QDMTT)。

收入納入規則和低稅支付規則(UTPR)是實施全球最低稅的重要規則,前者指的是針對跨國企業集團成員實體的低稅所得,對該集團母公司征收補足稅;後者則指若母公司未被征收IIR項下的補足稅,将通過限制扣除或等額調整的方式把補足稅義務分配給非母公司的其他成員實體。

IIR對瑞士企業集團的外國子公司以及外國企業集團的中間控股公司的利潤,按15%的稅率征稅,前提是企業集團的全球年營業額至少為7.5億歐元。如果瑞士未實施IIR,則其他管轄區可根據OECD/G20最低稅規則,适用低稅支付規則,對這些外國企業的利潤征稅。大多數歐盟成員國以及英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都計劃從2024年推出IIRQDMTT後,緊接在2025年實施UTPR

通過實施IIR,瑞士可獲得收益,用于國家的招商引資。此外,聯邦委員會将為瑞士提供法律保障。受影響的公司可以在适用 UTPR 的司法管轄區,豁免于多種稅收程序。而目前,瑞士聯邦委員會已決定暫不實施UTPR,原因在于實施UTPR風險将超過其UTPR潛在收入,而且從法律上看,UTPR的實施會引發争議。

(文獻來源:IBFD數據庫,原文鍊接:https://research-ibfd-org-443.webvpn.cufe.edu.cn/#/doc?url=/data/tns/docs/html/tns_2024-09-05_ch_1.html

02

美國發布替代最低稅拟議規則

912日,美國财政部和國稅局發布了拟議規則通知,補充了《通脹削減法案》中企業替代最低稅(CAMT)條例,幫助解決部分美國最大規模和最高利潤企業的所得稅避稅問題,以保障稅收公平。

根據美國《國内收入法典》(IRC)第55條,如果公司報告的全球經調整财務報表所得超過10億美元(三年平均),并且繳納的稅款少于該金額的15%,則就會被征收替代最低稅。CAMT能夠使最大和最富有企業支付應有份額,确保其不會在幾年内繳納最低稅款。該稅從2023年開始生效,但相關内容仍然有限,而拟議規則充實了哪些公司需要納稅以及如何計算的相關條款,包括跨國公司的成員是否會被征收該稅,還涉及如何确定CAMT的外國稅收抵免,以及該稅對報送彙總申報公司的适用性。

據美國财政部估計,約100家最大和最富有企業每年将支付CAMT。這些企業将額外支付2.6%的平均有效聯邦稅率。大約60%CAMT付款人額外支付低于1%的有效稅率,其中包括25%的付款人适用為0的有效稅率。

(文獻來源:美國财政部官網https://home.treasury.gov/news/press-releases/jy2574

03

部分經濟體财稅動态

1OECD926日,OECD包容性框架發布了《關于适用簡化和精簡方法的示範主管當局協議》(MCAA),MCAA将促進支柱一金額B規則的實施。根據20242月發布的《支柱一金額B規則》報告中的政治承諾,在符合包容性框架成員國内立法和行政慣例的情況下,其将尊重低能力轄區(涵蓋轄區)采用金額B簡化和精簡方法處理适用範圍内交易所确定的轉讓定價結果,并将采取一切合理步驟,緩解低能力轄區在與其他轄區之間訂有雙邊稅收協定的情況下采用金額B方法可能産生的潛在雙重征稅。對各轄區而言,簽訂MCAA是可選的,沒有這樣的協議本身并不妨礙政治承諾的履行,各轄區可以根據其法律和行政制度通過其他方式履行政治承諾。包容性框架成員也可以使用MCAA,将政治承諾擴展到未列入涵蓋轄區名單的轄區。(2瑞士95日,瑞士聯邦委員會決定自202511日起實施收入納入規則(IIR),以此作為于2024年開征的瑞士國内補足稅的補充。同時,瑞士聯邦委員會認為實施低稅支付規則(UTPR)所伴随的相關風險将超過其可能帶來的收入,現已決定暫緩實施。(3英國912日,英國皇家稅務與海關總署(HMRC)發布了支柱二關于跨國補足稅和國内補足稅的進一步指南(草案),主要涉及穿透實體、合資企業、保險行業和附加當期補足稅。(4日本913日,日本稅務機關更新了有關日本全球最低稅規則(即IIR)的常見問題解答參考,該問題解答最初于202312月發布,此次更新增加了兩個常見問題解答,涉及日本20243月推出的所謂合格境内最低補足稅(QDMTT)安全港的要求。(5巴西103日,巴西根據其憲法第62條發布了一項具有法律效力的臨時措施,對淨利潤社會貢獻(CSLL)規則進行了修訂,引入了巴西版的境内最低補足稅,該措施的設立以支柱二合格境内最低補充稅(QDMTT)為藍本,旨在确保合并營業收入至少為7.5億歐元的跨國企業集團承擔全球最低稅。巴西稅務機關表示,該措施規則将定期更新,以納入新的參考文件,确保CSLL被視為QDMTT

(文獻來源:阿裡研究院全球數字經濟财稅金融動态



專家觀點


1、國财政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楊志勇研究員提出保持宏觀稅負的合理性與穩定性。認為總體上看,稅制改革不能脫離稅收為國家籌集财政收入的基本功能。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充分的财力保障,需要宏觀稅負的相對穩定,以及結合公共服務需求和成本的變化動态調整宏觀稅負。值得注意的是,宏觀稅負的輕重是相對而言的。在公共服務水平較差時,1%的宏觀稅負也可能被認為是較重的。合理的宏觀稅負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緻的。當人民提出更高品質的公共服務需求時,宏觀稅負就可能相應上升。當然,公共服務成本下降時,宏觀稅負也應相應下降。宏觀稅負的選擇還與納稅人的稅負承受度和稅收遵從度有着密切關系。經營主體稅負不能超過其承受能力,否則将給經營主體的正常活動帶來負面影響,并導緻稅收籌集财政收入的目标無法實現。現代國家的稅收收入越來越多地來自個人。個人有多大的所得稅和财産稅稅負承擔能力,決定着自然人稅負的上限。同時,在很大程度上,自然人的納稅意願決定着直接稅稅負的實際水平。尊重稅收運行規律,保持合理的宏觀稅負水平,稅收事業才能行穩緻遠。

(文獻來源:《中國财經報2024年10月24日》)

2、上海财經大學校長劉元春提出本輪政策調整的決心和深刻内涵。認為财政貨币政策轉向要注意兩個焦點。第一個焦點是,圍繞着振興資本市場所提出的兩個結構性貨币政策工具。一個是回購再貸款政策,一個是借貸便利和資産抵押。實際上它是開啟了央行通過間接渠道進行資産購買的先河和序幕。第二個點,就是财政部和人民銀行組建了關于國債公開市場小組。意味着财政政策和貨币政策在未來定位上的一個重大調整。與現代中央銀行制度的全面完善密切相關聯,也就是利率市場化以及國債市場的深度、廣度要進行全面擴容,對于貨币政策的操作和未來财政政策框架的這種變化,提供了一個轉折性的變化。

(文獻來源:中國财富管理50人論壇2024年10月22日)

3、中國人民大學财政金融學院呂冰洋教授提出推動“三個結合” 我國财政助力中國式現代化行穩緻遠。财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呂冰洋教授提出需要推動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有序社會的結合,推動中央政府積極性與地方政府積極性的結合,以構建“現代财政制度”,助力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回望新中國成立75年來财政發展的曆程,從計劃經濟時代的“生産建設财政”,到市場經濟建設和完善時期的“公共财政”,再到高質量發展階段構建“現代财政制度”,我國财政随着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不斷進行改革,推動了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有序社會的結合,推動了中央政府積極性與地方政府積極性的結合,為每個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動力。

(文獻來源:人大财稅研究所20241017日)




中财财稅


1、馬海濤等在《财貿經濟》2024年第10期發表《分稅制改革如何提升國家能力》。該文通過引入國家能力這一概念體系,明确中央與地方兩個維度主體,從強制能力、汲取能力、動員能力和調控能力四項子能力具體關聯入手,探讨了分稅制改革提升中國國家能力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分稅制改革給整體層面的國家能力帶來了大幅度的躍遷,但給中央和地方各項子能力帶來的是差異化的增長。對于中央而言,分稅制改革極大地提升了中央控制力與汲取能力,從而間接帶動了中央調控能力和動員能力的提升。對于地方而言,分稅制改革保證了地方的強制能力和調控能力,但對于汲取能力和動員能力有所削弱。建議在新一輪财稅體制改革應優化央地财政關系,提升地方能力,以适應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需求。

2、邵磊等在《Economic Inquiry》2024年第4期發表《Retirement wealth, earnings risks, and intergenerational links》。該文研究了一個具有收入風險、壽命不确定性和借貸約束的動态模型中退休财富的積累和分配。首先,文章準确地反映了每個家庭的财富積累和雙向代際轉移,從而減輕了借貸約束下低收入或長退休生活的風險。其次,校準模型旨在與美國經濟相匹配,産生了與美國家庭數據密切相關的生命周期财富分布、家庭财富分布和退休财富分布。再者本研究通過在具有不同人口特征、壽命和收入的家庭中重新分配收入,深入研究了社會保障對總儲蓄和财富收入相關性的影響。這些發現增強了我們對私人和公共代際聯系的複雜網絡的理解,并揭示了财富積累和分配在一個具有特殊收入沖擊,長壽風險,借貸約束和再分配社會保障的王朝模型中的動态,加深了對社會保障在确定跨人生階段和世代的代際轉移和資産積累方面的作用的理解。

3、李燕等在《财政研究》2024年第6期發表《稅收營商環境的“穩外資”效應—兼論政策協同的影響》。在全球經濟不确定性加劇、地緣政治影響加深的背景下,該文采用多時點 DID 模型,檢驗稅收營商環境試點改革是否産生“穩外資”效應。研究表明,稅收營商環境的優化具有顯著的“穩外資”效應,并通過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縮小外商投資的制度距離、減少企業不确定性預期以及維護穩定的供應鍊關系等機制産生影響。稅收營商環境試點改革與其他政策的協同效應對穩定外資流入具有重要意義,且不同政策之間的協同效應尚有待進一步提升。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進一步優化稅收營商環境,特别關注技術密集型産業、中西部地區和中小企業,以及加強稅收營商環境優化政策與其他穩外資舉措的協同效應三點政策建議。

4、李燕等在《bevictor伟德官网學報》2024年第10期發表《發展新質生産力視角下保障産業鍊供應鍊安全的财稅問題研究》。新質生産力不僅重塑了産業鍊與供應鍊的格局,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新質生産力的變革引發了産業轉型升級、産業形态轉變、生産效率提高和組織形式轉變。與此同時,新質生産力也從主體、結構、環境三層面對産業鍊供應鍊安全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該文探讨了财稅政策在促進産業協調發展、推動企業創新融合、保障鍊條循環暢通、構建統一大市場、優化營商環境以及吸引新型要素流入等多方面的着力點,并對當前财稅政策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進行了系統分析。為此,應從新陣地、新轉換、新基礎、新格局、新循環、新環境和新協同七個方面謀劃财稅政策,以期達到産業鍊供應鍊安全與發展新質生産力協同共進的戰略目标。



審核:陳士平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