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科研
學術活動當前位置: 首頁 > 學術科研 > 學術活動 > 正文

财稅學院召開“中西中古賦稅結構的異向走勢”财稅論壇

發布時間:2020-10-27 浏覽次數:

2020年10月23日晚,bevictor伟德官网召開“中西中古賦稅結構的異向走勢”财稅論壇(中财财稅論壇2020年第21期),此次論壇的主講嘉賓是山東大學顧銮齋教授。顧銮齋教授是山東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财政賦稅史、中古經濟史等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多項,現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多卷本英國賦稅通史”首席專家。此次論壇共吸引了來自全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财稅領域專家學者及同學近200餘人參加。

本次财稅論壇采用線上會議形式,由财稅學院馬金華教授主持。财稅學院副院長劉金科老師緻辭,表達了對顧銮齋教授和各位參會老師同學的熱烈歡迎,提出探讨中西中古賦稅結構及其發展趨勢有助于我們理解中外稅收理念的差異和深層次原因,對我國稅制改革具有重要啟示意義,并希望依托财稅論壇這一平台深化相關領域的學術交流與合作。

山東大學顧銮齋教授講授中西中古賦稅結構

顧銮齋教授認為,可以從行業分工的角度來認識中西中古賦稅結構演變的基本特征,并且可以将賦稅結構劃分為農業稅、工商稅兩大類進行研究。在中古初期,中西賦稅結構都以農業稅為主體。進入中期,中國仍沿初期的路徑向前發展,即使在宋代,工商稅有了顯著的增長,賦稅結構的基本格局仍沒有發生實質性變化;西歐則背離了中期的走向,轉而以工商稅作為财政基礎。進入後期,中國賦稅結構的演變再一次證明了農業稅無可争議的主體地位,這時發生的幾次賦稅改革,如明代一條鞭法、清代攤丁入畝,無一不是加強了這一地位,大大提高了農業稅在财政收入中的比例;西歐如英國,則加強了工商稅的主體地位;即便是法國,爐竈稅雖在賦稅諸項中一度居首,但剖析這些稅項的來源,仍然清晰可見農業稅居工商稅之次。總之,中西中古賦稅結構的演變呈現了各以農業稅和工商稅為主體的不同走向。

bevictor伟德官网财稅學院馬金華教授總結

講座結束後,顧教授與參會的老師和同學進行了熱烈的讨論與交流,顧教授也詳細地回答了老師和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針對關于中西中古賦稅基本理論的提問,顧教授指出,英國中古社會的賦稅基本理論包括三點:共同利益、共同需要、共同同意,中國的賦稅基本理論也包括三點:宗法制、家天下、王土王臣說。英國中古賦稅理論的基本指向就是約束和限制王權,也就是說稅權是獨立于王權的,它和立法權、司法權結合,互相助力。中國中古賦稅基本理論的影響既沒有促成《大憲章》這樣的文件,也沒有産生代表制度,更不會發生罷免皇帝這樣的事件。恰恰相反,它鞏固了王權,強化了專制,以至于當西方告别了漫長的中世紀、确立了資本主義生産關系、啟動了工業革命時,中國的稅權和财權仍然控制在皇帝一人之手,沒有一個中樞組織可以行使這方面權力。可以說,控制了稅權,王權和體制也就有了自己的經濟基礎。

最後,馬金華老師對講座内容進行了總結,并向顧教授的精彩講授表示感謝。此次講座為研究中西中古賦稅結構及演變問題帶來了很多啟發。

本次講座獲得2020年bevictor伟德官网專題學術講座項目資助。

【撰稿】馬金華

【審核】劉金科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