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科研
學術觀點當前位置: 首頁 > 學術科研 > 學術觀點 > 正文

馬海濤教授研究成果被《經濟學動态》錄用刊發

發布時間:2022-10-30 浏覽次數:

近日,由bevictor伟德官网黨委副書記、副校長馬海濤教授、中國财政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博士生秦士坤撰寫的論文《财政壓力如何影響民生支出》在我校A類學術期刊《經濟學動态》2022年第10期正式刊發。



如何在财政緊張時期分配稀缺資源,已成為地方政府最具争議和重要的決策之一。近年來,地方政府面臨嚴峻的收支矛盾,引發持續關注。例如,2021年末,鶴崗市宣布實施财政重整計劃,成為我國首個财政重整的地級市。随着償付責任的到期以及收入形勢的惡化,未來可能會有更多城市面臨财政重整壓力。值得探究的是,地方政府會如何通過改變支出結構來應對财政壓力?地方政府是否能夠有效保障民生支出,維持基本公共服務?已有文獻試圖回答這一問題,然而得出的結論卻不盡相同,甚至彼此存在沖突。本文結合公共經濟學與公共管理學相關理論,使用2014—2019年我國地市級面闆數據檢驗這一研究命題。


研究假說方面,本文認為在面臨财政壓力時,地方政府傾向于保障民生類支出,而削減經濟類支出。這一行為的内在機制是,随着财政壓力的提升,政府間關系會發生變化,中央政府影響力會顯著增強,并借助政績考核體系等手段影響地方政府的預算支出分配過程,最終能夠保障“三保”領域的資金供給。因此,本文認為财政壓力與地方政府民生支出應當呈正相關。


研究設計方面,影響本文研究結果可信度的關鍵是财政壓力指标的測度。有關如何測度财政壓力,現有文獻通常使用财政政策沖擊或收支缺口來測度财政壓力。然而,政策沖擊難以完整捕捉财政壓力的總體規模與動态變化,而收支缺口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轉移支付規模,而非财政壓力程度。因此,有必要構建更符合客觀現實的财政壓力指标。本文從收支兩端測度财政壓力:在支出端,本文使用地方政府債務餘額與PPP未來财政支付責任(已考慮項目收益等因素)的總和衡量财政償付責任。在收入端,本文使用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與政府性基金收入的總和衡量綜合财力。最終,本文以财政償付責任規模占綜合财力的比重來衡量财政壓力。這一指标不僅更貼合當前我國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的曆史背景,且能夠全面衡量地方政府的财政壓力水平以及動态變化趨勢。此外,本文還引入了财政壓力的工具變量,以解決内生性問題。


本文實證結果發現:第一,當面臨财政壓力時,地方政府所采取的并非緊縮策略,而是通過平衡策略保障民生支出,這一結論與部分前期文獻不同,其内在機制是源于财政壓力下中央政府影響力的增強;第二,地方政府在分配支出資源時存在“類啄序”,即優先保障民生支出,其次是運轉支出,而經濟支出最容易被削減。在民生支出中,社保、教育領域被優先支持。


圖1 财政壓力對不同支出類别的影響系數


本文啟示如下:第一,加強地方政府财政感知能力,防範财政風險。從财政償付責任視角,當前地方政府财政壓力主要來自于存量政府債務與PPP支付責任,相較于政府債務,PPP所形成的财政壓力更容易被政府部門所忽視,繼而引發财政風險。隻有讓财政壓力的客觀水平與決策者的感知水平盡可能接近,才能有效管控财政壓力并将其維持在合理區間。第二,進一步優化支出結構,過好“緊日子”。當民生支出增加時,必然會擠占其它類支出。盡管中央政策強調壓縮一般性支出,然而一般性支出中實際可用于壓縮的空間并不大,從而會導緻議價能力較弱的部門支出被縮減,對長期可持續發展産生負面影響。因此有必要持續優化财政支出結構。第三,關注民生支出資金的使用績效。在中央政策号召下,民生類支出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但基于功能分類的支出科目并不能完全反映财政資金在民生領域的實際使用情況。建議通過科學方法呈現資金投向與使用效率,确保重點領域财政資金能夠得到有效利用。


原文信息:馬海濤 秦士坤,2022:《财政壓力如何影響民生支出》,《經濟學動态》第10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