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姜維壯教授财政學術思想建設中國特色财政理論體系
今年8月23日,我國著名财政學家、新中國财政學奠基人之一,姜維壯教授走完了他九十五年的壯麗人生,永遠離開我們,而他留給我們的豐富的财政學術思想、嚴謹的治學态度、高風亮節的道德修養,将永遠激勵着一代又一代财政學人。在姜維壯教授九十華誕之際,我們受組織之命,撰寫了《姜維壯教授财政學術思想評述》一文,全面梳理、闡述了姜維壯教授在不同曆史時期的财政理論研究成果,以及學術思想,并經姜教授本人審閱,我們倍感榮幸、深受教育。今天,我們深切懷念姜維壯教授,更感受到姜維壯教授博大精深的财政學術思想,為我們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财政理論體系提供了豐富的思想源泉。
姜維壯教授财政學術思想回顧
姜維壯教授在幾十年的學術生涯中,勤奮治學,撰寫了大量的學術論文、著作和教材,涉及财政理論與政策的諸多領域,為我們學習、研究财政學提供了豐富的寶貴資源,最為突出的财政學術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以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為指導,拓展了财政學基礎理論研究。在上世紀80年代,姜維壯教授以深厚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修養為基礎,對财政分配關系、财政分配規律、财政制度、财政政策等範疇進行了深入探讨、研究,提出了自己對這些問題的獨立見解,澄清了不少模糊的認識。特别是對财政與國家關系的分析,即認為财政分配是以國家為主體的分配關系,這就是後來被稱之為“國家分配論”的核心觀點,姜維壯教授和衆多老一輩财政學家一起,共同創立了這一構成我國财政學重要基礎的财政理論,成為新中國财政學理論體系的重要奠基人之一。這一時期,姜維壯教授還對價值規律、财政分配次序、财政杠杆、财政與宏觀經濟平衡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這些研究成果既闡述了在社會主義條件下,财政調節商品經濟發展的内在規律,也為黨和政府财政經濟決策提供了依據。
以憲法、黨章為基礎,全面論述了财政監督問題。從 2002年到2012年,姜維壯教授在報刊上發表了多篇财政監督學術論文。姜維壯教授以憲法和黨章為基礎,從國家戰略的高度,論述了财政監督問題。姜維壯教授認為,強化民主監督和加強依法理财,是現代财政管理的發展規律和核心内容;強化民主監督和加強依法理财,是黨和國家的重要戰略政策;努力營建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财政管理機制。在《财政監督管理的社會使命及其實現的關鍵因素》一文中指出,财政監督管理社會使命的實現,最重要的是以較健全的法制作為政治手段;民主監督制度作為一種政治範疇,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上形成和被運用的,因此,不同社會的民主制度就有不同的社會屬性;人民民主同樣是财政監督管理的生命。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建設和财政監督管理制度的健全與完善,需要一個社會實踐的過程。在衆多論述中,姜維壯教授既論證了财政監督的重要性,也探索了财政監督的具體途徑。
較早開展了财政信息公開的研究。姜維壯教授認為,應提高對财政信息公開問題的認識。這方面需要更深入更廣泛地學習和宣傳黨和國家的重要有關規定,結合有分析有選擇地參考借鑒國外的經驗和教訓,遵照相關法律的規定,加強宣傳,培養全社會尤其是公務員信息公開、信息共享、信息民主的意識,強調财政信息向公衆公開、接受人民監督,為政府高效行政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與輿論氛圍。提出建立财政信息公開的監督機制,有必要建立嚴格的内外部監督機制。外部監督主要是包括國家立法機關、專業的外部審計機構、其他中介組織、社會公衆以及社會輿論等,使公布的信息能滿足各方特别是廣大納稅人的需要。内部監督主要是通過公共部門内部審計部門實現。
開展比較财政研究,學習和借鑒國外财政理論與實踐。長期以來,姜維壯教授緻力于比較财政的研究,自1992年出版第一本《比較财政管理學》後不斷更新,2000年和2012年分别出版了修訂本。姜維壯教授認為,比較财政講究是“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認為西方國家在财政管理實踐中逐漸形成一系列較具現代化特征的方法、原則、制度,對實行市場經濟國家的财政管理有普遍性的參考借鑒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一些方面:在理财觀念上,重視宏觀調控和效率優先;在管理原則上,從人治為主向法治為主轉變;在管理方式上,從單一型管理環節向綜合型多環節結構管理方式發展;在管理方法上,由經驗方法為主向科學計量方法轉變;在财政收支關系處理上,從一般性強調量入為出和預算無條件收支平衡為主,向量出為入和綜合平衡,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協調發展為主要目标轉變;在組織收入和資金分配使用管理上,從以保證國家機器的存在與活動的需要為主,向保證市場的正常運行和調節經濟關系為主的方向轉變;在管理體制上,從高度分散和集中統一向體系化、調控化、規範化、民主化、法制化的方向發展;在監督管理上,從以行政監督為主,向以國家民主法治監督機制化為主的方向發展。對比研究西方國家财政管理的這些現代化特征,對改革、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财政工作,無疑有重要的參考借鑒意義。
以姜維壯教授為榜樣努力發展中國特色财政理論體系
姜維壯教授的财政學術思想,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同曆史階段,深刻論述了财政理論發展的重大命題,促進了财政學科的繁榮和發展。姜維壯教授的财政學術思想及其政策主張,為黨和國家财政經濟決策,财政制度法制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現階段,我國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2020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曆史任務,深化改革開放,分步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夢想,需要構建、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的财政理論體系。學習、繼承姜維壯教授的财政學術思想,對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财政理論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啟示。
加強财政基礎理論研究,構建中國特色财政理論體系。姜維壯教授等新中國第一代财政學家,具有深厚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功底,在建國初期和改革後,深入研究了财政學基本範疇,闡述了社會主義财政分配規律,提出了财政是以國家為主體的分配活動,以及論述了财政、信貸、外彙和物資各自平衡及綜合平衡等著名觀點,構成了國家制定實施财政政策、财政制度的重要依據。今天,構建中國特色财政理論體系,仍面臨着繁重的财政理論基礎研究任務,如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财政和市場的具體邊界在哪裡、如何在集權與分權的博弈中處理各級政府的事權與财權界定問題、和諧社會建設與公共服務均等化中的财政政策選擇問題,等等。學習、繼承姜維壯教授财政學術思想,為我們開展财政基礎理論指明了方向。
完善國家治理下的财政監督理論框架,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公共選擇理論。姜維壯教授對财政監督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對财政監督的地位和具體途徑展開了充分闡述。這些學術思想今天對我們研究這一問題仍具有重要價值。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将财政提高到了國家治理的高度,财政監督在國家治理能力和體系現代化中承擔着更加繁重的任務,還有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如在财政監督中怎樣整合人大監督、審計監督、紀檢監督、監察監督,以及财政内部監督等不同的監督力量,共同發揮監督合力;如何在财政監督中實現權力制衡,怎樣把權力裝在籠子裡;如何有效推進财政監督的民主法治建設,等等。這些問題的研究和論述,可以成為中國特色财政公共選擇理論的重要内容。
繼續推進财政信息公開研究,構建現代财政管理理論。姜維壯教授是國内較早研究财政信息公開問題的學者之一。在學術界、新聞界及社會各方面的推動下,我國财政信息公開工作已取得了較大進展,新修訂的預算法對财政預決算公開做了較詳細的規定,目前,中央及省級政府财政預算公開較為詳細、及時。但現階段我國财政信息公開的狀況,和現代财政管理的要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需要在姜維壯教授等老一輩财政學家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财政信息公開的機制、内容和方式等,滿足現代政府管理和民主監督的需要,推動财政管理理論的發展。
深入研究世界公共物品,構建國際财政理論體系。改革開放後,适應世界經濟一體化、區域化發展的趨勢,姜維壯教授等老一輩财政學家緻力于各國财政比較研究,發表了一大批高水平論文,出版了衆多版本教材,碩果累累。與此相适應,國際間政府财政關系問題引起專家學者的興趣,世界公共物品的研究受到關注。特别是随着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人民币成為國際貨币基金組織一攬子貨币的組成部分後,我國國際地位逐步發生變化,國内提出了大國财政等概念。這就需要在繼承前輩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深入研究國際間政府财政關系,分析我國财政在世界公共物品供給中的責任,既争取和我國經濟實力相适應的國際地位,又在世界氣候變化、維護國際和平等世界公共物品供給方面,承擔和發達國家不同的責任,形成指導我國财政實踐的國際财政理論體系。
姜維壯教授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代财政學家,幾十年來在财政研究領域辛勤耕耘,成果累累,著作等身,為我國财政理論與政策研究做出了傑出貢獻。姜維壯教授的财政學術思想博大精深,是值得我們永遠學習的寶貴精神财富。
原文發表于《中國财政》2017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