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科研
學術活動當前位置: 首頁 > 學術科研 > 學術活動 > 正文

bevictor伟德官网舉辦“零和邏輯與治理困局: 晚清‘隐匿财政’管控的糾結”講座

發布時間:2022-10-24 浏覽次數:

2022年10月21日(星期五)晚,bevictor伟德官网召開财稅論壇(2020-2022年第85期)。本次論壇邀請到暨南大學劉增合教授作了題為“零和邏輯與治理困局:晚清‘隐匿财政’管控的糾結”的講座,财稅學院師生參加了本次論壇。本次财稅論壇采用騰訊會議的方式進行,會議由bevictor伟德官网馬金華教授主持。


劉增合教授(主講人)


首先,劉增合教授介紹了鹹同年間“隐匿财政”的形成及其引發的“部省互戒”的格局。隐匿财政指清朝文獻中的“外銷财政”。清代早期和中期,清廷對外銷款項采取十分嚴格的管控态度。鹹同訖清末,鹽稅、契稅、常稅、地丁和漕糧的各類附加稅均有隐報成分,厘金征收中的匿款成為隐匿财政的主體。這與厘金征收數額伸縮性較大,考核制度也迥異于地丁錢糧這類維正之供的嚴格規範有直接關系。随着厘金收支規模的膨脹,戶部和京中禦史言官對外省财政脫離中央掌控的現象愈發猜疑防備,無不傾向于從各省财源收入層面“取赢”,抑外省而揚京内;而外省督撫司道和統兵大員對此也是頗為防備,由此形成了“部省互戒”的格局,透示出“零和思維”的邏輯特征。

其次,劉增合教授介紹了光緒前期中央強勢征用匿款與行省“寬政”訴求。為了加強對地方的管控,攫取外省庫儲及海關等機構的匿報閑款,中央先是以發放京官津貼為由,令各省每年解京二十餘萬兩;随後,又令各省通過裁勇節費、裁局省費等途徑,每年解京三百萬兩,用來給京師旗兵加饷。然而,裁勇關系督撫兵權,裁局影響地方行政,解款又涉及地方财權,牽涉面不止一端。清廷強行征用外省閑款前後,各省先後呼籲朝廷實施“寬政”,向中央力争使用厘金辦理本省善後事物的财政權限,謀求免去造冊奏銷的繁瑣稽核環節,并力求保全本省的用人和行政權限。

再次,劉增合教授介紹了隐匿财政在戊戌前後的進一步發展。甲午戰敗後,對日巨額賠款籌措成為清廷面臨的棘手事項。戊戌前後,列強瓜分狂潮又逐漸興起。為了整饬武備,督練新兵,清廷以更加強大的壓力攫取各省隐匿外銷款項。面對外省仍然一副遮遮掩掩,避實就虛的做派,清廷對外省官員的忠誠度、責任感和信任度大大降低,不得不欽派高官南下江蘇巡查财政,意在敲山震虎。這一舉措雖在短期内收有成效,卻将京省内外的失信和隔閡逐步推向頂峰,雙方的零和邏輯也更加明顯,以至達到“内外相蒙”的局面。宣統年間,清廷試圖以西方财政預算制度收回外銷财政,又引發了督撫聯袂抗議、議員與行政當局對立等争端,不久清廷即告覆亡。

最後,劉增合教授指出,在隐匿财政的的管控過程中,清廷固執于以零和邏輯理念管控,導緻了上下失信和内外相蒙,京省财政之需不但不能平衡處置,反而導緻治亂反亂、纾困愈困的窘局。劉增合教授分析了清朝權力架構中處于權力頂層的皇帝和樞臣、居于中間位置的行省督撫、位居下層的司道州縣三層形态。三者都存在着嚴重的問題,最終導緻清朝國家治理的崩潰。

馬金華教授指出此次講座受益匪淺,收獲豐厚,感觸很多。制度史和思想史往往是相互牽制、互為補充的,财政史研究需要綜合這兩個方面來考慮,不能把二者割裂開來;治史的最高境界應當具備如陳寅恪先生所說的“了解之同情”研究态度,不能以現代财政知識附會解釋清代度支、理财。與會的師生們積極提問,劉增合教授對大家提出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解答。學院百餘名學生參加了本次講座,大家紛紛表示從此次講座中受益匪淺,收獲頗多。

本講座由bevictor伟德官网、bevictor伟德官网粵港澳大灣區(黃埔)研究院财稅研究中心、bevictor伟德官网中國财政史研究所主辦。


撰稿:許玮儀 馬金華

審核:劉金科  李鑫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