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科研
學術觀點當前位置: 首頁 > 學術科研 > 學術觀點 > 正文

殷劍峰:政府債務與财政貨币政策配合

發布時間:2020-06-12 浏覽次數:

殷劍峰,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教授。

殷劍峰教授(資料圖,非本次會議現場)

首先是關于政府債務和财政貨币政策配合。1998年Elmendorf, D. W.和Mankiw, N. G.的文章總結了三個主流觀點。其一,“常規觀點”(Conventional View):通過政府債務發行來增加政府支出,在短期可以提高總需求,但在長期會擠出私人部門的儲蓄和投資;其二,少數經濟學家信奉的“李嘉圖等價”(Ricardian Equivalence):現在增加的政府債務意味着未來更高的稅收,即使在短期,債務融資支撐的政府支出也對整個經濟活動沒有影響;其三,宏觀經濟政策的任務分配:财政政策的首要任務是保持預算平衡,控制政府債務;同時,控制通貨膨脹是貨币政策的首要任務。簡言之,财政貨币政策的配合是“财政穩債務、貨币穩通脹”。

2008年以後,有三個發生改變的背景。第一是日本、美國、歐元區國家在從零利率到負利率的衰退背景下,均采取政府加杠杆,通過央行購買政府債來化解危機。第二是通過儲備貨币經濟政策,日美歐元區和英國,央行資産相對于GDP大幅上升。第三是歐美經濟學界流行的長期停滞(Secular Stagnation)觀點,停滞的原因包括人口老齡化、基礎進步停滞、收入分配惡化等。因此,由于主流經濟學關于政府債務與财政政策貨币政策的配合的傳統觀念受到了挑戰,前人學者提出MMT理論。MMT理論的核心是政府要為經濟提供充足的就業,要花錢去保就業,那麼支撐它這個結論的是兩個觀點。一是“稅收驅動貨币”,即主權貨币論;二是“功能财政”,即發行國債增加政府支出應對經濟衰退。

人民币的貨币體制長期是以外彙資産為基礎,國債在人民銀行的資産負債中占比較低,所以人民币的貨币體制不是一個完全以主權信用基礎的體制,事實上是依附于美元的一個體制。之所以人民銀行不以國債為基礎投放基礎貨币,其中一個關鍵的原因實際上是财政體制的問題,1994年分稅制改革以後,财稅上收、事權下放,導緻财政收入比GDP的提高,中央财政收入比重的提高,使得政府投資的角度發行國債已無必要。其結果是我們國家的國債難以成為基礎貨币投放的工具,在主要經濟體中,我國是唯一地方政府債券規模超過國債規模的經濟體。作為安全資産的國債,2007年占到整個債券市場規模的80%以上。但是,到2018年,國債占比萎縮到30%以下,而占比顯著增加的是流動性差、風險高的地方政府債和城投債。

從我國财政體制的變化角度來看,殷劍峰教授認為我國的财稅體制是一個增長性财稅體制,在這種增長性财政體制下,财權上收、事權下放又導緻了嚴重的縱向财政不平衡,導緻财政政策地方化。他認為,随着财政部2015年推出相關政策之後,地方政府的融資工具從原先的影子銀行貸款轉向地方政府債券和城投債券,這一方面提高了透明度,降低了融資成本。另一方面,從原先隐蔽分散的融資工具轉為公開債券市場,而這些債券的持有者都是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這意味着原先隐蔽分散的風險,很可能會通過金融機構的資産負債表通過公開透明的債券市場,演變成系統性金融風險,值得高度警惕。

未來的改革之路需要從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角度來思考,即回歸本源、相互配合。具體而言,首先财政政策應該回歸本源回歸公共财政體制,貨币政策也應該回歸本源應該在資産端以國債作為公開市場操作工具,同時貨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應該相互支撐,其根本在于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


【整理】項君怡 【審核】劉金科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