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科研
學術觀點當前位置: 首頁 > 學術科研 > 學術觀點 > 正文

白彥鋒:做好财政資源統籌 深化預算制度改革

發布時間:2021-05-13 浏覽次數:

文章來源:中國财經報

文章作者:白彥鋒

以下内容來源于 中國财經報《做好财政資源統籌 深化預算制度改革》 2021-05-11

 


   

   

   

   

   

   

 

 

國務院近日發布關于進一步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見,強調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強财政資源統籌,增強對黨和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和重大任務的保障能力。在當前财政收支矛盾尖銳、處于緊平衡的情況下,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做好财政資源統籌,不僅是當前行政事業單位過緊日子的需要,也是我國财政實現高質量發展、不斷提升财政治理效能的核心要義。為做好财政資源統籌,應該重點從加強财政收支的流量與存量等不同形态資源的統籌、進一步推進國有資産的共享共用、增強中期财政規劃對年度預算的約束等方面入手。

進一步擴大預算管理範圍,實現對公共收入的全口徑預算管理。從預算收入情況來看,近年來,一些單位和部門除了财政撥款收入之外,還形成了一些依法依規獲取的自有收入。盡管這些收入不是純粹的财政資金,但多是行政事業單位依據公共權力或者公共資源獲取,按照相關要求,應該将這些收入全部納入預算管理。

積極運用零基預算理念編制預算,打破支出固化格局。由于财政支出結構固化導緻資金沉澱,年度預算中能夠靈活調整的預算支出隻是預算總額的一部分,預算支出安排隻能按照“基數+增長”進行,這會極大制約預算管理調整的靈活性。此次國務院發布的意見強調要積極運用“零基預算”理念,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對各種類型的支出進行靈活調整。應該看到,近年來,随着數字經濟的發展,實體經濟運行發生了很大變化,經濟運行的成本構成發生調整。在這種情況下,預算支出更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相應調整,以不斷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為此,需要通過加強和實現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三全”預算績效管理體系,倒逼各部門提高站位,改變“一畝三分地”觀念,根據系統和全局發展的需要,更加高效地配置财政資源。

積極運用平台經濟理念,推廣建立公物倉制度,提高對國有資産的共享共用。國有資産存量是流量财政支出固化的體現。經過多年财政支出的累積,形成了大量國有資産。但一些部門的年度預算較少考慮已有資産情況,用途類似的财政支出時有發生。如果各部門、各單位的類似财政支出都“從頭再來”,無疑會造成财政資源的極大浪費。近年來,一些地區、部門和單位積極運用平台經濟思維,通過大數據建立公物倉台賬,實現“實體+虛拟”的智能化調配使用國有資産,大大提高了國有資産的共享共用效率,當期和未來流量财政支出的壓力随之減輕,并為服務廣大民衆和市場主體騰出更大的預算空間和可能。

在盤活财政資源存量等方面,也要強調充分運用支出效果,比如通過以獎代補等做法鼓勵各地區、各部門積極探索公物倉等類似做法,形成深化預算管理、統籌财政資源“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充分挖潛統籌财政資源的潛力和“紅利”。

加強财政資源統籌,還需要按照中期财政規劃管理的需要,強化中期财政規劃對年度預算的約束。中期财政規劃管理,是系統觀念在财政管理中的具體應用,對于加強預算管理的前瞻性、全局性、戰略性和整體性十分重要。一方面,按照中期财政規劃管理要求,加強财政資源統籌,既要關注單項預算支出的全生命周期成本、關注即期财政支出對未來年度的财政支出影響,也要加強預算支出的項目庫建設和前期儲備,做到科學論證、擇優支出,防止倉促上馬。另一方面,要加強中期财政規劃與年度預算的銜接,增強規劃的約束性。

值得強調的是,預算管理還要“瞻前顧後”。就當前形勢而言,今年一季度的财政收入數據存在因同比基數較低而“墊高”的因素,不能盲目樂觀,而且由于疫情影響和國際經濟存在較大不确定性,預算管理必須做到有備無患。同時,目前我國地方政府債務規模發行不斷增加,需要時間進行消化,實施預算管理時應為今後的财政宏觀調控留出相應空間。

資源稀缺是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前提,也是預算管理必須面臨的客觀外部約束條件。預算管理既要算“經濟賬”,更要算好“政治賬”,切實加強财政資源統籌,不搞“撒芝麻鹽”、平均主義和“齊步走”,這樣才能更好地服務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局。

 

作者單位: bevictor伟德官网)


 

 

Baidu
sogou